摘自「土風舞之路」 張慶三、陳芳枝著
一、 華爾滋(waltz)
1.緒論
華爾滋是一種以旋轉、滑行為特徵的3/4拍舞蹈。在1750到1900年間,華爾滋以革命者的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而在短時間內成為流行的風尚。它於舞蹈最大的改變與影響,便在於它的「閉式舞姿(closed hold)」。雖然閉式舞姿在今日的社交舞及舞會中,是很普通的舞姿,但在當時人的眼光中,認為跳一支舞,從頭到尾,用雙臂緊擁著對方,四目相對,是十分粗魯無文、不可思議的。華爾滋一般認為是由德國的蘭德勒舞(Landler)自然發展而來的,隨後在法國以革命者姿態迅即取代了小步舞(minuet)的地位,而於1812年出現於英國。它給人們的印象,幾乎所有人都如此認為,就是「平民化」,整個舞蹈形式沒有宮廷舞蹈制式的味道,也沒有大師的風範,倒是「小家碧玉」的樣子。當然,跳華爾滋還是需要一些小技術的,在兩小節、六個平均拍中,完成一次旋轉,這些旋轉連續不斷,且必須在舞蹈的方向線上沿著圓圈前進。最令人動容和激賞的華爾滋音樂要算是史特勞斯家族和藍納的作品了。他們灌注在維也納華爾滋音樂中的美妙音符,至今在每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中,仍令人迷戀不已。維也納華爾滋與傳統華爾滋之不同,在於它第一拍的重拍,和兩倍於一般華爾滋的速度。
被稱為四大國際土風舞的華爾滋,有人以為是最完美的舞,而且幾乎所有愛跳舞的人都會喜歡它。國人對華爾滋更有強烈的偏好;優美的旋律,動人的迴旋,使舞者神醉其中。
華爾滋在社交舞與土風舞中都存在著,兩者之間有許多一致的地方,但也有若干相異之處,這可能是發展過程中某些因素造成的。
華爾滋分快、慢二種,慢的華爾滋(Slow Waltz)在社交舞中是很普遍的,但在土風舞中則較少看到,其舞曲平均每分鐘 40小節,但也有慢到32小節或快達 48 小節者;對於愛跳慢舞的人來說,48小節無寧快了些;土風舞中的慢華爾滋絕大部份是美國舞,稱之為Old American Waltz,其中以月光舞(Moon Winks)最為著名。
快的華爾滋(Quick Waltz)土風舞採用甚多(國內編舞者,泰半為此),社交舞中應用的只是基本旋轉和少數變化,但在土風舞,則予各種修潤,使之多采多姿,在美國,它稱之為維也納華爾滋(Viennese Waltz),其速度平均每分鐘為60小節,有時慢到50小節,有時則快達72小節,或甚至更快。
跳慢華爾滋時,每一步都是相當平穩,圓滑有弧度的,而快華爾滋,則難以去清楚地數拍子,因此維也納華爾滋的跳法與一般華爾滋略有不同,而土風舞中常常需用維也納華爾滋跳法。
2.源自法國的說法
華爾滋是最可愛的社交舞,可能也是最令人們滿意、完善的舞,一百多年來,我們不斷聽到讚頌的詩歌,然而若要去找尋其起源,便立刻陷入了迷惘與混亂,許多人甚至斷定它的起源不可能被找到。當然,努力的舞蹈史研究者仍然試圖在亂林之中理出一條大道,於是便有了許多的說法。
有些人說它來自法國,由古老的法國Valte舞發展而來,並說它源自Provence,但是,有人提出:十六世紀時Catherine de Medici將義大利的La Valta帶回法國宮廷,而在亨利第三之前,一直是法國宮廷的寵兒,義大利的Valta則係自Romanesca發展而來;所以華爾滋應該起源自義大利。
可是,又有人認為Romanesca只是跳Galliard時的配曲而已。
從法國Valta與 Galliard的舞法去研究,Valta似乎是Galliard家族的一份子,只是其節奏為3/4而已。最慢的Galliard稱為Tourdon,以滑步(Gliding Step)為其特性,除了優雅的舉腿以外,足底絕少離開地面;它很像是跟在慢進行曲的宮廷舞(Basse-dance)以後的舞(After-dance)。Galliard的精神則是愉快活潑的,按Galliard的字義就是「愉快活潑」,和gay為同一字根,舞中常有跳(hop)、踢(Kick)、雙足跳(jump);好像是慢而莊嚴的Pavanne之After dance。
但是Galliard家族中最有生氣的一份子為Valta,它充滿了青春活力與輕快靈敏,它的快樂來自令人頭昏、眼花撩亂的快轉(dizzy turning)以及男子將女伴高舉,曾有一位神父Arbeau,以40頁的篇幅來描述其快轉令人如何地興奮、頭昏,他並說:「如果要跳好Valta,則必須要把右手放在女伴背後,左手在其胸下,用右腿在臀部下推它,使之旋轉。」其音樂亦為3/4,它與早年的華爾滋一樣,理論上需要二小節六步完成一個旋轉,但事實上只有五步,稱為Cinque pas或Cincopace。Arbeau解釋:它之所以只有五步,是因為第五拍及其附點消失於空中,也就是說女子被高舉空中,直到第六拍時才落下。他們稱舉起女伴的動作為Capero Galliard,在英國也很流行,歷史記載:伊麗莎白女士在五十六歲時,每天早晨要跳六至七次的Galliard作為運動。其舉伴動作不必像Valta那麼強烈,但是Louis Horst書中有一圖片,顯示伊麗莎白女王與Leicester伯爵在跳La Valta,她跳得很高,伯爵右腿在女王的臀部,正如Arbau所描寫的一般,Louis Horst還說God Save the King無疑是最古老的Galliard旋律。
3.源自德國的說法
關於華爾滋的起源,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源自德國;由德國華爾滋(German Waltzen)發展而來,也就是由古老的德國土風舞蘭德勒(Landler)變化而來,蘭德勒是雙人舞,舞者環繞舞廳四周而旋轉前進,這與現代華爾滋幾乎完全相同,因此德國、奧國的舞蹈書籍都一致支持這一說法。
蘭德勒的變化重於舞姿,而華爾滋則在舞步上求變化,蘭德勒第一拍是重踏,較華爾滋為強。
另外,還有人以為華爾滋是從西班牙的Basque改良加來,但附和者不多。
二、 疊步舞(two-step)與撲克舞(polka)
1.緒言
民國五十年左右,國內跳土風舞的人很少跳「撲克」,因為「它太難了」,後來經過土風舞研究中心的朋友們不斷推廣,今日在各地之土風舞會中(尤其在各大專學校),撲克舞已與華爾滋並駕其驅,成為二大主流;年青的人們更喜歡用快速的旋轉和高的跳躍來表現熱情,而使舞會中充滿了青春氣息。
事實上,撲克舞在以前的社交舞和土風舞中也有極為輝煌的歷史;尤其在十九世紀的歐美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喊出這一名字~「撲克」。一八四○年,倫敦的Times' of London描述它是「纏綿的華爾滋和活潑的愛爾蘭傑吉(Jig)的綜合體」,並說:「政治活動現在已成為公眾輿論的焦點,並與撲克舞具有相等的吸引力。」另外,在詩歌、文學上也有許多記載,社會的各個角落、各種聚會都可以見到它的影子。
當然,撲克舞在今天已失去其「寵兒」的地位,但是它仍然保有一種永恆的價值,並非僅是「片刻的瘋狂,而後忘記」。
至於疊步,幾乎是任何人都會的,不管他跳不跳土風舞;它也是最沒有國界的東西,從歐洲至美洲,以至亞洲,隨時可以看到它的蹤跡。雖然各地都因其地方色彩而或多或少有所不同;但是其主要結構是相同的;更特別的是,它是分別在各地自然產生的,不像華爾滋等,是由甲地傳至乙地。
在許多書中,撲克舞列為四大國際土風舞之一,而疊步則無此榮譽;另外一些書,則以疊步舞自成一系統。編者以為:疊步與撲克步有許多相同的因子,雖然其間並不一定有「母子」的關係。因此在本書中將此二者合併為一。
疊步舞(不是單指疊步)也有光榮的歷史,在二十世紀初,盛行土風舞的美國各大學或其他舞會,幾乎所有的節目是華爾滋、疊步做均等的輪流安排。甚至跳華爾滋,事實上是用3/4節拍來跳疊步。
撲克舞,許多人又把它翻譯為「波爾卡」舞。它是一種雙人社交舞,發源自1830年代波希米亞人(Bohemian)的舞蹈,而後很快地流行於中、東歐各國。它被稱為是"half-step"的圓環舞蹈,原因是音樂為2/4拍子,被區分為(1、和、2、和)四個半拍,其中三步半拍,而第四個半拍則輕跳。跳撲克舞所需要的空間較大,沒有足夠寬敞的場地,是難以揮灑地開的,這恐怕也是撲克舞難以在台灣風行的原因!在1844年,Friedrich Burgmuller首次將它搬上巴黎歌劇院舞臺,從此,撲克不再只是人們的娛樂舞蹈而已,它也成了芭蕾和歌劇表演中常見的節目。撲克舞中有一種美麗的變形~波蘭的「撲克-馬則卡(polka-mazurka)」,它的不同點主要是音樂結構為3/4拍。
2.疊步舞之來源
疊步(Two-Step)是最簡單和最自然化的舞蹈步法之一,如果要去尋其來源,是很容易在Duex, Temps, Redowa, Galop, Gallopade等所構成的森林中迷失方向。最早發現的是Waltz-a-Deux-Temps,其舞步構造為踏-併-踏;這種步法也是今日很多人用以跳華爾滋的方法,名為Ignoramas Waltz~其原因是由於它的自然,以及便於各種方向之進退和旋轉。這Deux-Temps Waltz也可用2/4節拍來做,因此便成了疊步。
Deux-Temps Waltz有二種變化:其一是把第一個踏步改為躍步,但這樣便失去了其圓滑性;其二則為第一拍踏步,第二拍有併、踏二個動作,即踏-停-併-踏,但這較少應用。
第二種來源說法是Redowa,開始發現的是一種像撲克的Redoma,稱Polka-Redoma,起步用一個輕跳,再做踏、併、踏的動作。它後來分為二種:其一漸漸接近蘇格蘭均衡步,以3/4節拍做,因此變成了華爾滋;其二則演變成真正之疊步。
第三種(也是最多人支持的說法)是Galop和Gallopade。(這兩種之間很難分別。)
Galop是最早的社交舞之一,在撲克尚未成熟時,它和華爾滋便在爭著誰得到第一「雙人舞」(Couple Dance)的地位。其最初出現的是很簡單而柔和的滑步,用2/4節拍做,其舞步結構為:甲足領導做一長步,然後乙足很快併上,如果要改變行進方向,則在指定的拍子上,省略併步,而以該足引導朝其他方向移動。這種舞在一八○○年代即己出現,很多人認為它起源於德國,但也有人以為是匈牙利,不過在匈牙利,跳舞的人是一個跟著一個,有如今天康加舞(Conga Line),由第一對領導前進、轉彎、扭動等。
現在的疊步則在每一小節都可改變方向,與Galop和Gallopade有所差異。有人也將疊步稱為Galop(法文發音Gal oh:不加重任何音),但是較權威的說法是:使用四個以內的追步來滑的稱為Galop;用四個以上的則稱Gallopade;如果先做輕躍,則稱為Gal-up,如果每一小節改變一次領導足則稱為Two-step(疊步)。
以上為有關疊步之來源說明。編者生、長均在台灣,對於我國大陸各地舞蹈所知有限,不敢妄予討論;至於台灣山地舞,雖常見到疊步,但在未能確定其是否有受到外來影響前,亦不予論述;至於偶而看到的台灣民間「準舞蹈」中,則確實發現了疊步,雖然不是完全相同,但主要結構並無太大差異,我想這或許可做為編者認為的「疊步自然產生於世界各地」的論據吧!
3.有趣的撲克舞來源說法
一八三○年,一個波西米亞(Bohemian)鄉村的一個小農家女Anna Slezak在一個夏天下午,忽然有一個靈感在胸懷中滋長,於是她配著動人的旋律跑著、跳著,她為這旋律編了歌詞,而載歌載舞,把自己溶合在其中,滿足的享受看。這時候,一個叫做Jeseph Neruda之學校老師走過,旋即為這女孩的歡樂情態所吸引,很快地記下來歌詞與樂譜,而在次一星期,便在Elbeteinetz鄉村教這一新舞給學生們和女孩子們。
這一有著吸引力的舞很快地流傳,在短短幾年中,便流行於Prague,在這兒它得了一個名字~Polka,這名字是取自波西米亞的Pulka而來,字義為「半」,其原因是新舞之併步,在舞蹈中稱為「半步」。以這樣的名稱,它又很快出現於維也納的社交場合了。
一八四○年,一個Prague的舞蹈老師介紹它到巴黎,於是它又進入了巴黎的舞蹈沙龍。
4.其他有關「撲克舞來源」的討論
以上這個有關Anna Slezak的有趣故事和撲克舞起源之說法是這樣完整、合理;因此便不斷出現在各種書中。但是,這是太神奇了,也太簡單、太確定了,事實上,事情不會這麼完美,因為有更多的討論,否定了「Anna創作撲克舞」 的說法。
其中若干說法如下:
1.撲克舞的開始是無法確知的,但可相信的,它是一個古老的戰爭舞(War Dance),又稱為Scythian(鐮刀)Dance,在無可記載的年月裡,就已流行於北歐各地,男人右手拿著斧頭,腳上帶著「踵刺」來跳。
2.撲克舞是一種戰爭舞:Polk(或Pulk)是俄國科薩克的一個連隊名稱;科薩克人民為游牧民族,其舞蹈有特殊風格,並能保持到現在,諸如以踵重踏,揮轉戰斧,表現強悍的戰鬥精神。
以上說法都是猜測的,一個舞蹈的產生有些是偶然產生的,但大部分是自然形成;在沒有充分的證據來證明那一個是正確前,我們只能依著個人觀感來選擇解釋。
撲克舞在一八四三年介紹進入法國和英國的社交場合,而成為雙人舞。
三、 馬則卡(marzuka)
1.緒言
雖然「真善美」 (The Sound of Music)電影再度把馬則卡展現在世人面前,但是它仍然無法恢復昔日的光輝。馬則卡在今天的社交舞場合中幾乎已近絕跡,再不能與華爾滋相提並論了,就是在土風舞會中,其出現的次數也遠遜於華爾滋、撲克和莎蒂希。甚至美國經常舉辦的「維也納華爾滋之夜」(Viennese Waltz Night)也不見其蹤影,有時樂隊奏出馬則卡曲,結果人們跳的卻是華爾滋,似乎它真是成了歷史陳跡。
而維沙維尼,它是馬則卡的一種簡單步法發展而成,今天卻成為很受歡迎、經常出現的早期社交舞,它保持著古老的活潑旋律,而與現代社交舞不同。
馬則卡所以不再流傳,其原因很容易被找到。它是很特殊的一種舞,需要較複雜的技巧。Cellarius在l847 年所著的Ballroom Dance一書中說:所有其他的舞都有固定的舞型與舞法,教師可以編定一套便利的教案,技巧地、規則地教舞;但馬則卡則不同,它是一種獨立而真正有生命的舞,表演者便是自己的指導者;馬則卡有一些動作可以教,但其他人部份則須靠自己去體會變化。
2.來源
一般人認為它來自波蘭,因為波蘭有個地名叫Mazovian;還有人主張,今日波蘭的Mazur就是Mazurka的後代。最通常的說法是:馬則卡起源於波蘭Mazovia省,是一種雙重圓的真正土風舞,舞者即興起舞,使舞蹈充滿了變化,最早還配用歌唱,後來則成為一種莊嚴、高貴的社交舞。到了今天,波蘭仍然有許多極為華麗的馬則卡舞蹈。我國最早稱它為「波蘭舞」,便是這種看法。
四、 莎蒂希(schottische)
莎蒂希舞是最古老的舞,也是一種最基本的舞步,幾乎在世界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台灣山地舞也有此一動作),當然,不會每一個地方都叫它為「莎蒂希」。
由上述說明,實在沒有研究其來源的必要,但是由於它名列四大國際土風舞(早期社交舞)之一,因此歐美的舞蹈家、仍然有許多人下功夫去找尋源頭,至少也在其名稱來源上做一番考證。
我國現行的土風舞活動係來自歐美,因此對於它在歐美的發展情形、以及各種舞步的特色,自然也可以去了解,這就是為什麼仍然寫本文的原因。
一位美國舞蹈教師Chard Alberd在1857年說:「l844 年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有一種叫Rheinlandler(筆者曾譯為萊茵河舞)的雙人舞,音樂節拍為4/4,因其節奏緩慢而被誤為2/4,德國、英國、俄國等地的舞蹈家稱之為Scottish,此名稱來源不詳,惟後來被稱為Schottische Waltz。」但他又說:「雖然許多舞蹈家稱它最早出現於德國,但每一個人都同意,其最根本的來源已在未記載的歷史中遺失。」
Anatole Chujoy在他所著之「舞蹈百科全書」中,說:「Schottische係1840-1850,流行於英國或歐洲大陸之社交舞,同時又是舞臺舞(Stage dance),此舞之正名為Scottish,但由於其他理由,使用Schottisch者較多。」
Vuillier's在”History of Dancing”中謂:「Schottische係舞師Markowsky之創作,他於l818年由波蘭到法國,攜小提琴在學校教授舞蹈,至l848年自行開辦舞蹈學校,盛極一時,他在l85l-l857年間作成了Sicilienne,Friska, Schottische等。」
Nordisha Museet與Skansen聯合發行之”瑞典民族舞蹈”於l9 世紀出版,使莎蒂希步以2/4拍之Figure-dance出現於瑞典。當時此名被誤為出自英國,事實上起源於德國的成分居多,同時盛行於德國。又此舞可分為二大部份,第一部分為開式隊形,前段以跳步(Hop)開始;第二部份為閉式隊形。
Lloyed Shaw在他所著之”Round Dance”謂:「莎蒂希步為最古老之舞之一,其步法堪謂舞步之基礎,此舞於1850年波蘭全盛時代傳出國外,成為今日進入歐洲社交界之最好跳板。」
另外,某美國學者於1857年曾認為 :「連職業化的人亦無法知道它是多麼古老,也許原來是農民舞蹈。多數的權威者認為此舞發生於德國之成分居多。其根源也許已成為不成文的歷史,而被埋沒於古代豐富的沃土之中。」
按照以上各種說法,莎蒂希的來源實在無法肯定,但可以確定的是,該舞步在十九世紀中葉流行於中歐、西歐一帶,並且以在德國最先出現的可能性最大。
對莎蒂希的最早描述為:「撲克步和弧形單足跳(circular Hop)之綜合動作。」而今天大家公認的則是「疊步和單足跳的綜合。」
五、維沙維尼舞 Varsovienne
維沙維尼舞是很受歡迎的早期社交舞,也是最美的變型馬則卡舞;它既是土風舞,又是社交舞,十九世紀中葉,流行於許多國家,包括北歐各國、波蘭、法國、義大利、美國、西班牙等,尤其在挪威、瑞典、丹麥更為流行。各國的跳法多少有些不同,但也有其共同處,因此其起源便有不同的說法,很難予以肯定。
許多舞蹈史的研究者認為它約在l850年左右產生於波蘭,故其名與華沙(Warsaw)有關,墨西哥的舞蹈書籍即稱Varsovia係代表「華沙之舞」(Dance of Warsaw)----按V與W之發音相似。雖然如此,但並無其他任何實際的證據支持此說。
倒是許多人肯定的說它來自瑞典農村,較為可信,因為今天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仍可看到這種受人歡迎的舞。他們說:這是一支農民舞,後來傳到歐洲各國及其他世界各地,並成為歐洲宮廷與舞廳的寵兒。
另外,也有人以為它來自法國,說是在Tuileries介紹後,成為Eugenie王朝的流行舞;又有人說它來自義大利,稱為La Versuvianna,說Varsovienne與 Mount Vesuvius在名稱來源上有相關之處。
維沙維尼的名稱最早是Varsovienne,後來被改為Varsovianna,最後又變成Varsouvianna,在西班牙及墨西哥則稱之為La Varsoviana。名稱雖然不同,但只是表示它流傳之廣,而無損於其美,亦不脫離其傳統型式。
維沙維尼舞的配曲通常為2/4或3/4,或者兩者混合,它與馬則卡一樣,由末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