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巴爾幹半島 (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巴爾幹半島,史稱「歐洲火藥庫」。範圍包括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和土耳其的一部份。其中的南斯拉夫,由於組成種族眾多,近年來已分裂出克羅埃西亞、斯洛汶尼亞、馬其頓等國家,後續狀況值得觀察。在巴爾幹半島中,相關於民俗舞蹈的幾個重要的跨國性區域馬其頓、外西凡尼亞、多布魯甲,則是值得格外注意的地區。

巴爾幹半島中最重要的舞蹈型態是圓環舞,在不同的國家地區,對圓環舞的稱呼均不同,如ORO(馬其頓)、HORO(羅馬尼亞)、HORA(保加利亞)、KOLO(南斯拉夫)。一般而言,大多數圓環舞實際是鏈狀舞蹈,因此,舞蹈中的領舞者便格外重要,常常手持手帕,依手勢或口令指揮舞者動作。

ORO泛指馬其頓地區的圓環舞,雖名稱為圓環舞,馬其頓的ORO倒不是「閉口圈」式的圓環舞。由於馬其頓地區地處南斯拉夫(南部)、保加利亞(西南部)、希臘(北部)的交界地帶,因此,ORO常以這三個國家的舞蹈被介紹出來。但,雖同是圓環舞,南斯拉夫的Kolo、保加利亞的Hora,還是和ORO有所區分的。基本上,馬其頓的ORO是一種短鏈型態的舞蹈,由領舞者帶領動作之變換或持續,常見的樂器為大鼓、嗩吶,音樂旋律及節奏極為複雜難以辨認,一般認為是巴爾幹地區舞蹈中最難學習的舞蹈。

本章先針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等四國來說明。

一、 羅馬尼亞

1.羅馬尼亞概述

許君慧作

當你第一眼看到或是聽到「羅馬尼亞」這四個字時,你腦海裡所浮現的是什麼?是激烈的歐答尼亞地區舞蹈,還是愉快的圓環舞,亦或是優美的風笛、排笛聲呢?

羅馬尼亞正式稱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和保加利亞同為共產主義的國家,不過它卻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共產主義國家。

它位於歐洲東南部,多瑙河下游,面積約237500平方公里。全國區分為六個自然地理區分別為:喀爾巴阡山脈、外喀爾巴阡山脈、臺地區、平原區、多瑙河三角洲、黑海沿岸地區。

羅馬尼亞這個國家建立於西元十九世紀,它的前身為二個小公國,一是北方的摩達維亞公國,一為南方的瓦拉幾亞公國。由於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這兩個公國構成一個向西開口的馬蹄型,馬蹄的「腹部」則為另外一個小公國稱為外西凡尼亞。

其實羅馬尼亞在自然的地理上並不屬於巴爾幹的國家,而它之所以會被劃入巴爾幹中實是因為從文化的角度來看。

生活在羅馬尼亞這塊土地上的民族有,84% 的羅馬尼亞人、8.5%的匈牙利人、3.1%的吉普賽人、2.0%的德國人、0.5%的猶太人、1.9%為其他民族。語言上羅馬尼亞語屬於羅曼語族,並可分為四種主要的方言;達西亞(Dacia )-羅馬尼亞語,是標準基礎,以數種地區變體形式通行於羅馬尼亞國內;阿羅馬尼亞語或稱馬其頓羅馬尼亞語,通行於分散在希臘、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境內的居民集團;梅戈來諾羅馬尼亞語,是希臘北部幾近消亡的方言;伊斯特拉羅馬尼亞語,是南斯拉夫伊斯特拉半島幾近消亡的語言。

羅馬尼亞的土風舞具有非常迷人的魅力,這種魅力是導源於古代很奇怪的農民風俗,包括迷信、巫術、神話...... 等祭拜儀式及傳說, 例如有一個古老的傳說記載著一些好逸務勞的年輕人會將自己出賣給魔鬼三年、五年、七年不等。在這段期間,他們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就是永不間歇的跳舞,這個交易的報酬是魔鬼無限制的供應他們食物、醇酒和美女。於是穿著他們漂亮的衣服,這些快樂的無賴就從自己的村莊出發。一路上跳著環遊整個國家。每到一個地方,他們都被熱烈歡迎,無論男女老少,都爭著宴請這些魔鬼的舞者。所以願意出賣自己,而從事此業者還真不少。

2.羅馬尼亞的服飾

須文宏翻譯

原刊於羅馬尼亞專輯

羅馬尼亞的服飾、刺繡,充分反映了羅馬、義大利顏色與服飾的表現,常使用有孔小珠、閃爍的金屬片、金屬線或絲線,發展出屬於斯拉夫民族的幾何美學形式,並呈現他們對刺繡的高度喜愛。而其中部份服飾,則是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的產物。

羅馬尼亞服飾的基本素材是亞麻、大麻、羊毛和皮革,而隨著棉花大量引進,並且在羅馬尼亞大量生產後,19世紀對棉花的使用便大幅增加。而南部的養蠶業,也帶動了絲素材的使用,絲的使用主要則是在面紗和刺繡上。

在巴爾幹半島諸國中,羅馬尼亞服飾的刺繡和設計是最豐富的。雖然國內各地的服飾設計千變萬化,但刺繡都能保有它一貫的特色,那便是引用幾何結構的設計。每一個地區的圖案設計各有其獨特形式,而使用的顏色往往取決於植物染料的來源,像北部以紅色系為主,主要來源是茜草的根部。羅馬尼亞服飾的基本色包括有紅、黑、深褐、藍、黃、暗綠、和暗紫色,在農業地區使用的色彩會明亮些。在山區,色彩的運用顯然灰暗許多,以暗紅、黑、和白色為主。在南部喀爾巴阡山區,黑、白相間的刺繡最為普遍。最廣為流傳的刺繡形式是一種「一針型」的刺繡,繡工極為細緻。

羅馬尼亞的女性服飾形式主要有三種,而在顏色、刺繡和其他細部作變化。在歐達尼亞、喀爾巴阡山南部、和外西凡尼亞北部,主要的形式是雙圍裙,一件在前,一件在後,圍裙上有黑色、白色和藍色的橫紋,在南部也有一種在暗色底上加上黃、白幾何圖案的設計。另外,圍裙上常會綴有金屬線或小珠子。

在瓦拉幾亞南部和摩達維亞東部,女性著緊身裙,稱fota,裙子以暗色為底,織上平行的細線,這些細線可以是任何顏色的,在裙緣則是一帶刺繡或是兩寬帶的紅邊。在Bacav 地區,裙子的後半是黑色的襯墊,兩側和前面則是亮色的寬、窄色帶編織。細線編成的裙子有很多皺摺,前面的部份有時候會折起來,摺進裙子腰帶裡。圖上顯示的女性服飾便是一種深受宮廷影響的形式,曾經十分流行。裙子是細摺的黑裙,外面穿著圍裙,裙子和圍裙均由很重的材質製成,刺繡則更加重了裙子的重量。在裙下是白色的襯裙,在襯裙底擺,偶而有刺繡的裝飾。裙子穿在一件白色的,由亞麻、大麻或棉花製成的工作服外,工作服是一種兩片式的古老形式,在頸部和袖口處用細繩綁住,袖子上也有鮮豔的刺繡,伴著銀線和珠子做裝飾。

在巴拿特,西南部地區,服飾的形式則較為原始。在工作服外有一件圍裙,背後又加上一件橢圓形的小圍裙,稱opreg ,這件小圍裙用棉、絲、毛或金屬線織成鮮豔的色彩,小圍裙上又有長長的垂飾,稱chite ,色彩豐富地垂至裙子的邊緣。opreg 的樣式很多,隨地區、穿著者的年齡各有不同。

羅馬尼亞女性的罩衫,則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色。工作服可以是連身的形式,或者將襯衫、裙子分別製作。大袖子、大皺摺、無領的圓口衫,在罩衫下緣、領口邊緣、袖口、袖子下端和袖子上半截常繡滿了圖案。

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的長頭紗,稱marama,質料是大麻或亞麻,後來被細棉布或絲取代,而紗覆蓋的方式顯示穿者的年齡,已婚婦女的面紗遮住頭部至下巴的位置,在頸後有一或兩點固定住,年輕的女孩面紗則不遮臉,而披在身後。在歐達尼亞,面紗的長度甚至長到背部的裙擺。

在巴拿特,女性有一種軟帽,稱ceapsa,上有金、銀線的裝飾,在歐達尼亞地區,有一種用花朵和絲帶裝飾的草帽,配合這種帽子,有著用蕾絲裝飾的及踝短靴做搭配。此外,花色的頭巾,或用鮮花裝飾的頭巾,在許多地方也可見到。

羊皮夾襖,是各地男女常穿的服裝,特別是在冬天。同樣的,它們也是被充分地裝飾著,且各地的裝飾變化各不相同,其中最特別的算是外西凡尼亞地區。白色長襪,配上皮製涼鞋,稱opinci,其中的涼鞋,在今天已被黑色皮鞋所取代了。

男性服飾以兩型為主,隨地區不同而變化。最常見的形式見於南、東和北部,包含了白色長褲和白色襯衫。長褲或長及小腿,塞進馬靴中,或長及腳踝,而穿著涼鞋。襯衫則有著長而寬的袖子,腰上則是寬的皮帶,或是編織的毛製腰帶。在一些地區,襯衫是塞進褲腰裡的,在外西凡尼亞地區的服飾充分反應了馬扎兒人的影響,罩衫是白色、寬大而充滿皺摺的。工作服的剪裁顯然較慶典服飾粗糙、簡單、寬鬆。夏天的褲子常用棉布製成,毛織褲則用於冬天。另一種長的緊身褲,襯衫塞進褲腰,在身前常有黑或藍色三束編成穗帶的設計,褲子的裝飾和設計顯示了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影響。襯衫的袖緣、下擺、肩、和袖子上半部、前面、和領緣都有刺繡裝飾,顏色、圖案各地不同,在一些地區,紅色只用於老年人的衣飾,黃色則是年輕人。在馬拉穆兒(Maramures ),襯衫是短的,袖子寬而大,由大麻製成,這兒的特色是有一個布做的衣袋,以皮帶穿過衣服的肩部,掛在身體的右側,這兒的人同時戴著草帽或平的圓帽子,上面裝飾著穗帶,並在一側插上羽毛。另外,一種黑色的羊皮帽子非常流行,在許多地方都可見到。最值得一看的帽子是來自Bistrita-Nasavel,一種用孔雀羽毛編成的冠。

外套,或是斗蓬式的寬外衣,用厚棉材質或厚毯製成,也是常見的。他們常用楞條花布、或是刺繡裝飾之。

二、 保加利亞

許君慧

一名籃球員躍起投籃,隊友高興得猛搖其頭,搖頭在保加利亞代表「好」,點頭代表「不」,這是保加利亞與一般民族不太相同的習慣。

對於保加利亞,本篇僅以地理、歷史、舞蹈特色、地區區分、音樂等方面作整理,希望能提供讀者對保加利亞舞蹈相關訊息的了解。

1.地理

保加利亞的北方以多瑙河和羅馬尼亞相接,西邊是南斯拉夫,東邊是黑海,南邊則聯接土耳其、希臘。在地理上很自然的區分成四個區域,由東到西成平行走向,以兩座高聳的山脈分界,即巴爾幹山與洛多皮山。另外若再加上多瑙河,就形成保加利亞最有名的三橫線。此三橫線按道理說應可以形成天然屏障、以防禦侵犯之敵人,但事實並非如此。它的山脈不是不夠高,敵人容易侵入,就是河流也無法構成威脅。另外再加上它位於歐亞之間,為歐亞大陸來往必經之路,而它的三橫線恰巧形成了兩條便利的走廊。因此保加利亞便有如公共場所,人人皆可到此一遊。

保加利亞按其地形可分成四個區域分別是:

1.位於多瑙河與巴爾幹山脈之間的多瑙河平原。

2.巴爾幹山脈本身。此山幾乎一半的地方切穿保加利亞境內。

3.希雷那山脈與洛多皮山脈之間的色雷斯平原。

4.洛多皮山脈區,包含了匹林。

2.歷史

我們大略的將它粗分成四個階段:

建國

保加利亞建國於七世紀末(西元680年),九到十四世紀間曾建立兩大帝國,領域幾乎囊括整個巴爾幹,而和東羅馬帝國分庭抗禮。保加利亞人 (Bulgarians)是一支斯拉夫民族, 但是保加利亞的國名源自一批外來的征服者: 保爾加人(Bulgars)。保加利亞這個地方的原始居民是色雷斯人 (Thracians) 西元前四世紀時被馬其頓王斐力 (Philip) 征服,一度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域。西元四十六年被羅馬佔領後,其地分成兩省,北稱莫西亞 (Moesia) ,南稱色雷西亞 (Thracia),所以保加利亞境內有很多羅馬時代的遺物和建築。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後,保加利亞屬於東羅馬帝國。六至七世紀間,斯拉夫民族大批湧入巴爾幹半島,墾地並且定居,但他們只有零散的部落,並無國家組織者。首先建立國家組織的是一支外來的保爾加人。 保爾加人是一支阿爾泰語系的游牧民族,原住中亞,二世紀時因逃避旱災遷至高加索北方的和窩瓦河 (Volga R.) 下游一帶。四世紀時分又分為兩支,一為尤提古瑞 (Utiguri),一為庫提古瑞(Kutiguri)。七世紀間因受哈扎耳人(Khazars) 威脅再度他遷,尤提古瑞這支向北遷移,遷到烏拉山西麓和窩瓦河中游一帶。西元五八二年左右,建立了保爾加汗國。庫提古瑞這支一度在黑海北岸建國,其後又進入多瑙河下游三角洲,欲渡河南下進入東羅馬帝國境內。東羅馬帝國有一固定的國策,不準蠻族越過多瑙河一線,於是發生激戰,但為保加爾人擊敗, 東羅馬帝國國王君士坦丁四世 (Constantine 4) 乃與保爾加人酋長阿斯巴魯嚇(Asparukh) 簽約議和,同意其渡河定居。時為西元六八一年,並在巴爾幹東北部莫西亞一帶建立國家。為了阻止他們再往南侵入色雷西亞,東羅馬帝國每年還要給與供獻。他們的國君稱為「可汗」 (Khan) ,國都為普利斯 (Pliska) ,保加利亞史自此開始。

中世紀

斯拉夫民族因在六世紀時進入巴爾幹半島,而成為今日許多保加利亞人的祖先。七世紀時斯拉夫人居多瑙河以南,受到原居住在窩瓦河地區的突厥語系民族保爾加人統治。保爾加人屬於少數民族,故逐漸被斯拉夫人同化,而失去了原本的民族特性與語言。此時統治者展開與拜占庭帝國的長期戰爭,為其中世紀歷史帶來禍害。隨後不但打敗拜占庭的軍隊,並向西擴張保加利亞的邊界。

黑暗期

從十四世紀鄂圖曼土耳其的侵入開始,保加利亞即進入了黑暗期,時間長達五個世紀 (1396 - 1878) 此時帝國內的基督徒淪為次等公民,其權力與利益均不如回教徒,且常被迫服從許多羞辱的限制,例如衣服的格式與建築物均受到限制。雖免服兵役,但須負重稅,通常是人頭稅及多種財稅。大多數史學家認為,鄂圖曼直接統治的這五個世紀幾乎是黑暗與壓迫的時代,但事實不盡然。鄂圖曼帝國統治的第一個世紀,其組織不但良好且現代化。保加利亞佃農也寧願替回教的地主工作,因其經濟與社會地位較以前更好,而非更壞。因此我們應稱這段時期為「基督徒」的黑暗時期。

重盛期

十九世紀,塞爾維亞及羅馬尼亞的自治權獲得承認。隨後希臘也隨之獨立。此三者的獨立皆深深的影響到保加利亞。另外再加上鄂圖曼土耳其的衰落,保加利亞終於建立起屬於他們自己的國家。然在新保加利亞成立的第一年,俄國的影響極為強烈,使得保加利亞左傾,而成為巴爾幹地區中最標準的共產國家。

3.語言

保加利亞屬南方斯拉夫語系,與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Serbo-Croatian)及俄語類似。保加利亞及俄語的類似程度使兩國受教育的人民彼此之間能進行溝通、互相瞭解,同時他們也使用西里利 (Cyrillic) 字母。 1945 年的一次語言改革,保加利亞模仿早期的蘇聯字母,在原字母群中去掉三個字母。

4.舞蹈

保加利亞的舞蹈主要受到兩個地方的影響:一:拜占庭東正教,屬於基督教;二:鄂圖曼土耳其,屬於回教。

保加利亞的舞蹈包含著豐富的舞步以及各式各樣的節奏,這是由於古代和現代文化交織影響而成。大部份屬團體舞,其中較著名的為其國舞-手帕舞,另外就是圓環舞。它的形式為圓形或鏈狀形,人們通常在星期日或節日時跳此舞娛樂。縱觀其舞蹈特色可歸納出三點:一、節拍的複雜:一般的舞蹈節拍大多為2/4拍,但保加利亞的節拍極其複雜,由5/8、 5/167/87/169/89/1611/1612/1613/14... ... 18/16 +22/16不等。二、腳步快速且複雜:例如蕭波地區的索布斯可等,均可看出。三、很多手和手臂的動作需配合:例如魯卡、萬能的手等。

從地區來看其舞蹈發展,則可歸納如下:

西南部:即馬其頓這個地區。此地區又名匹林 (PIRIN) 這個地區因與南斯拉夫相連,所以它整個馬其頓的舞蹈特色相當一致。其中最為代表的動作就是BOUNCE ,即膝關節和腳裸作垂直上下的跳振。例如奧利妍。 另外保加利亞的特色之一為節拍的複雜,在此地區我們亦可看出。跳此地的舞蹈我們不能以節拍來劃分它,連重拍的鼓聲也無法作為依據,完全要用心去體會、去感受。

西部:即蕭波 (SOPLUK CHOPE) 此地區的舞蹈可能較為國人所熟悉,例如蕭波斯哥奧羅、宜蕭波斯哥、格拉歐斯克等。這個地區的舞蹈完全是下半身的動作,它的上半身完全沒有任何的動作表現,即使有也是垂直性的彎腰,而且腳步也十分的快速。另外蕭波這地區還有另一種舞蹈類型稱之為恰恰 (CACAK),例如快樂恰恰。它的節奏要比前面的簡單的多,但音樂的分段點卻常和舞步並不是十分的吻合。

南部、東南部:為洛多皮山脈至色雷斯平原。此地區與土耳其相鄰,重要舞型為 PRAVO HORO PRAVO 在巴爾幹的斯拉夫語裏面就是直線或直接的意思,所以 PRAVO這種圓環舞就是特定的會向一個方向移動即直線移動的圓環舞。一般它有兩個特色:1.它會向同一方向移動而此方向多為右邊。2.它是以三小節做為一個系統。通常這種舞只有女孩子參加,她們一邊唱著自己的歌一邊跳舞。而它尚有另一種跳法,此跳法有樂器的伴奏。剛開始時很慢,後來會越來越快,當音樂快到一個程度時男孩子就會出來跳一些很複雜的動作,而女孩子則休息或作基本步。

東北部:即多布魯甲。這個地區因歷史的因素,導致生活在這塊地上的民族極為繁多,因此這個地區的舞蹈也成為保加利亞種類最為豐富的地方。其中較為熟悉的有:

<魯卡>它的本意為一隻手或手臂,另外也有人說是手和手互相握在一起的意思。它的特色就是會不斷的配合節奏來擺動手臂,且通常為男女混合成開口或閉口圓。常常跳到一半時男孩子會跳出來自成一列,跳一些較為複雜的動作,女孩子則休息或做基本步。

<歐巴斯>它發源於此地,亦流行於此地,屬於 PRAVO 的舞型。 它的字面意思為握腰帶,故舞姿均為腰帶舞姿。它的步伐大且重,甚至有一些重踏、蹲身的動作,偶爾也會加入一些肩膀的動作。這個動作主要是受到土耳其的影響。

5.手帕舞

最後我們再來談一下有關保加利亞的國舞,手帕舞-RACENICARACE 即手的意思, NICA 即前臂。 它的舞步是以兩腳輪流做動作,例如索布斯可的基本步。一般男生的動作非常的強悍且誇張,有時會有一些深彎腰、拍手、擊腿、坐在地上、跪地等等的動作出現,但是女孩子的動作則較為柔和、優美。至於為何會將 RACENICA 翻譯成手帕舞,它源自於當地有一種長形的手帕稱之為 RACENIK ,它是一種絲質的手帕, 兩端有條紋的花紋,為保加利亞服飾中不可缺少的物件之一。不管是單人舞亦或雙人舞,它常是重要道具之一。他們可能一邊跳舞一邊揮舞、旋轉著手帕,或是搭配一些身體和腳步動作的變化。

6.音樂

其實在東歐的斯拉夫國家以及巴爾幹半島之中,保加利亞最著力於傳統音樂的保存。而保加利亞音樂的豐富又著實令人非常吃驚。之所以保加利亞的音樂能夠如此長壽、綿延流傳到今天,有人說就是因為它能根深鄉村傳統之故。綜觀它們的歷史,實際上保加利亞人是綜合許多曾經在它們土地上建立國號、民族的傳統而承其文化的。這些民族就包含了色雷斯人、希臘人及拜占庭等等。雖然我們說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曾經在這個地方曾經佇留將近五個世紀的時間,也留下很多文化上的影響,但是在民俗音樂上來講它這股影響力卻不如我們想像中的大。

雖然保加利亞在各個族群的音樂明顯的呈現出來各別的特色,但是整體的感覺仍是非常的一致,根據民俗音樂學者的研究,我們可將保加利亞的音樂區分成幾個不同的風格和區域。

一、西北保加利亞:旋律型態相當的古老,多為單音進行的歌曲。樂器演奏多為即興。

二、中北保加利亞及伐那 (VARNA) 音樂多變化, 不柔和, 韻律的對稱與不對稱都有,但旋律均為單音。

三、中西保加利亞:這是一個只聞歌聲的地區而且是以女生的歌唱為主。它整個旋律很急速,而且有很多零碎的附音在旁邊不斷的修飾。這邊的舞蹈音樂也是一樣強勁有力,旋律一般來講是不對稱,另外這裡有很多豐收的歌曲。

四、西南部匹林地區:這個地方很多山,我們說它是馬其頓地區。此處以前也是他們為了抵抗土耳其人佔領的一個避難所。所以有很多敘事史詩的歌曲。它有一個很特殊的樂器稱作冬不拉 (TAMBURA) ,是這個地區特有的樂器。(雖然整個中歐地區很多地方都有。)

五、中南保加利亞:即洛多皮山脈到色雷斯平原。洛多皮山脈這邊也是以單音的進行為主,不過它是以五音的旋律所組成。這個地方音樂型態的發揮很拘謹,很少自由發揮的方式,且都有一些固定的型態限制住。它有一種很特別的樂器稱之為低音風笛 (KABA GAYDA) 。至於色雷斯平原此區的特殊樂器就是一種牧羊人古老的樂器,我們稱為KABO的笛子。

六、東北保加利亞:即 DOBRRUDZHA ,歌曲為單音,為音樂演奏的重鎮。

七、另外保加利亞還有其它之樂器:GAYDA - 羊皮風笛、KARAL - 七孔笛、DUDUK - 高音笛、TAMBURA - 長頸、有品的琴、GADULKA - 3或4弦的提琴、ZURNA -笛子、TAPAN - 大的圓柱形兩面鼓。

7.保加利亞服飾

由於歷史的變遷,伊斯蘭(Islam )回教文化對於保加利亞音樂、舞蹈、服飾的影響十分重大,即便是如此,保加利亞服飾上的刺繡、編織的設計及民俗藝術,仍然是十分的斯拉夫化( Slavonic)。 保加利亞的服飾質料是大麻、亞麻、棉、綿羊或山羊毛織品,某些區域會使用絲織品做材料,但也只是用在一些特殊服飾上刺繡裝飾之用。

刺繡的圖案依循傳統的三角形、方形、六角形及一些幾何圖形來表現,也常用星星、植物、動物、人形等寫實的方式來做。從以上發展出來的顏色及主題變化繁多,每一個地區、村莊、甚至家族,都各自有其明顯區分的服飾。

女子的服飾依區域不同可分為四種主要形態。在北部,女子服飾包含一件斯拉夫式的白色長工作服( smock ), 這工作服具長袖、高領。在工作服外是一件及膝的裙子或圍裙,繫在腰上,裙子的開口在身體前方;另外有一件圍裙穿在裙子外面,以遮住前方的裙子開口;無袖寬鬆的夾克也常見於工作服外穿著。在以上所述的基本型態上,實際上仍有很多變化。例如在長工作服小腿附近的下緣、袖子、及領子開口都常有各式刺繡設計,而這些刺繡隨區域的不同變化極大。袖子常是寬鬆的,而在袖口處收緊。在打細摺的裙子或圍裙上,常可見紅、黑、橘色的平行線條,但相反地,最外面所穿的小圍裙,卻往往是水平的斑紋。夾克可以是一色的或是花色斑斕的,有一種刺繡的無袖夾克特別是為婚禮中的新娘所製作的。至於足部的穿著,是在巴爾幹型式的皮拖鞋內穿著色彩豐富、編織緊密的襪子。

保加利亞中部的特色服飾是一種稱為「蘇克曼」(sukman)的及膝短袖衣,這種形式的衣服現已廣為傳佈於其他國家地區。這種型態的衣服大多確為短袖的,但也有少數長袖的型式。它的顏色多為紅、黑、藍,質料則依季節而定,冬天為毛質,夏天為棉質。蘇克曼可以用許多不同方式來刺繡裝飾,一般是穿在白色工作服外。一種綴有精心設計銀扣的皮帶十分普遍。一種短圍裙常穿在這型服飾外面,並配上一短袖或長袖的夾克。年輕的女孩常戴有簡單的花朵頭飾或頭巾,而結婚的女人則以披肩包住頭髮。穿在皮拖鞋內的是純白、純黑、或條紋的白底長襪。

在南部和西南部有一種外套稱「莎亞」(saya),有長袖、短袖的不同型式,同樣穿在白色工作服外。莎亞一般以黑或藍色毛織物製成,夏天則以明亮線條的棉布來取代,年長的女人則穿著色澤較暗的棉製品。在莎亞的領口、袖口、邊緣常有刺繡,有時也有縫飾補花、蕾絲、或穗帶來裝飾。一條大圍裙用來遮住外套前方開叉,並用皮帶固定住,這圍裙在保國南部是用一種格狀織物製成,它的顏色則隨年齡及社會地位而有不同,年長的女人著較深的顏色。一條摺成三角形、並將兩端繫在頭部後方的長頭巾是常見的,近年來,這樣的頭巾已經是印刷美麗的布料,而非早年的白色頭巾了。長襪常是五趾的,早期有一種亞麻製便鞋,飾有豐富的刺繡,在一些慶典上可見到,但現在多已被皮拖鞋取代了。銀手鐲、項圈、耳環、戒指,在大多數慶典中都可見到。在南部仍可見到一款老式的服飾。這種老式服裝包含一件穿在工作服外的大圍裙,大多是在夏季穿著,它也可以和莎亞和夾克同時穿著,但下緣摺入圍裙中。另包含一種辮條式的腰帶和白色蒙面的頭巾,腳上則穿白或黑襪加上皮拖鞋。

男子服飾有兩種主要型式。一款老式的服裝早先在西北部流行,而後才逐漸傳佈全國。它是一件白色毛織極合身的長褲,長度至腳踝,在褲子側面有一條補強的黑色細繩,有時再用黑細繩在褲子前面做一些造型。在一些地區會在外面穿上及膝、有袖或無袖的白色外套,有一種稱為「塔克尼沙」( Tukanitsa )的花格子或條紋腰帶繫在長外套外或短外套內。年輕人常穿深紅藍色,老年人則穿黑色或暗色系衣服。白襪和皮拖鞋最常見,再加上黑色的圓形羊皮帽。這種稱為「徊特」( white )的白色服飾中, 選擇一件自己喜歡的夾克外套是一件有趣的事。在西保加利亞「蕭波」( sop )地區,跳著保加利亞傳統舞蹈「霍拉」(horas )的舞者,男子所著的便是一套「徊特」服飾。

用來取代「徊特」的男子服飾顯得穿起來更為舒適了。在褲子上端變得寬鬆,由黑、棕、或藍色毛織品製成,黑色的細布條同樣用來裝飾褲子。上身是各種不同型式的長袖襯衫,有全白色底加上刺繡花紋,也有紅、黑細條紋布製成的;黑色無袖背心穿在襯衫外,而在冬天或慶典上則再穿上有袖的外套或夾克,這夾克可能別在腰帶內,也可能穿在腰帶外。在小腿部位的褲管外面會用長條毛織布或亞麻布纏繞成螺旋狀。足部穿著密織長襪和長筒毛氈靴,或皮拖鞋。最後在頭上戴上一頂黑色羊皮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