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西班牙

一、所謂「西班牙舞」

林耕作

原刊於奧羅舞訊第49

佛拉明哥不等於「西班牙舞」,想必眾人皆知;而塞維雅那(Sevillanas,本地通稱「西維拉那斯」)不盡是佛拉明哥,更該是家喻戶曉了。然而,當我們看到「JVC Video Anchology of World Music and Dance」裡面,西班牙人跳塞維雅那表情一點都不深沈凝重,節奏也圓順流暢,跟另外一支「波麗露」(Bolero)一樣舉手投足輕盈質樸時,仍不免狐疑:這也是「西班牙舞」?

西班牙不是只有佛拉明哥而已。西班牙的地方舞,據說,光是加泰隆尼亞一省(Cataluna,巴塞隆納為其主要大城)就有三百多種。整個西班牙,幾乎每一村都有自己一套地方舞。塞維雅那便是塞維雅(Seville)地方的舞蹈。地方舞照區域分,略有北、南、中、東、西五大類。塞維雅在南,塞維雅那屬南方舞蹈。南方(以安達魯西亞為主)的舞,通常女舞者強調弧線和挑逗性濃厚的動作,而男子則著重陽剛及力量,踏腳而不「跳腳」。相對於南方,北方舞勇猛帶勁,外放得多,常有高跳動作,男子尤其常常愛比跳高。此間流傳之「巴斯克鈴鼓舞」(Vasco)即屬此類。另外還有阿拉貢省(Aragon)的霍塔(Jota),一樣步伐輕快,蹦蹦跳跳的,非常活潑。

地方舞大多是團體舞或雙人舞,是一般老百姓跳的,他們對自己個別的地方舞步非常嫺熟,常常在節慶中光天化日下大家跳著玩。如果有職業演出,這些有個別特色的地方舞步都會經過潤飾,把每一個動作調到精確位置。

而一般人較常看到的佛拉明哥舞,是從古早時代印度的宗教舞蹈(吉普賽人的祖先是印度人),隨著吉普賽人的流浪,歷經中東、北非,而達西班牙,所以千年來,受過希臘、羅馬、埃及的影響,而到安達魯西亞與當地舞蹈(也就是西班牙南方舞)揉合。所以佛拉明哥可以說是受亞、非傳統影響,最後與吉普賽舞蹈混合的安達魯西亞舞蹈。過去百年來,配合西班牙南方音樂的發展,佛拉明哥產生幾種不同結構、型態的樂、舞,樂與舞之間又彼此配合,做即興變化。十九世紀開始流行的「唱歌咖啡屋」(Caf'e Cantante),才一步步把佛拉明哥推向表演舞臺。

現在「歌唱咖啡屋」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佛拉明哥酒吧(Tablao)。小舞臺上,表演者圍坐半圓,在叫喊、拍掌、吉他與響板的伴奏下載歌載舞。響板是來自北方的玩意兒,霍塔舞常用響板增加節奏感,吉普賽人本來不用,他們用「跺腳法」或「踩腳法」來切割節拍。到現在佛拉明哥的「基本教義派」還挺堅持這點傳統的純粹性,認為響板是譁眾取寵,騙騙外國觀光客的。真要用的話,只能用在佛拉明哥詮釋地方舞的時候,像是塞維雅那,或方當果舞曲(Fandangos de Huelva),以及其他一些輕快的舞曲。宏偉之舞(baile grande)是不該用的。

儘管「基本教義派」有其堅持,當今佛拉明哥舞的樣貌,還是有幾個俗成的特點。首先對宏偉之舞的女舞者而言,女舞者(bailora)著重在上身與手臂(baile de brazos),藉以傳達陰柔與激情;掌心維持向下,大臂帶起,形成一弧度,而不突出手肘。手腕慢而流暢的轉動但不扭曲手臂的運移。背從腰間向後弓,但絕不超過四十五度,頭朝前下壓,目光向下。有些女舞者做九十度的下腰,那只是耍特技,沒有意義。男舞者(bailior)則強調腳法的力度與繁複,上身幾乎僵直,是一種力量與陽剛的展現。他的背從腰間開始微向後弓,動作可以由「慢而專注」,到突然變快,出乎意料頓時煞住。他的腳法強而有力,速度雖快但清晰突顯,像機關槍掃射的聲音一樣。手臂微曲,但沒有女舞者的柔軟。男舞者內含激情,面容高雅,力量外射,充滿陽剛。

而在愉悅之舞(baile chico)中,男女在技巧上大致與上述相同,但是不須靜如雕像的姿態。歡愉取代憂鬱,容貌燦爛,動作較快。節慶式的彈指和擊掌,以及吉他的切反拍把舞者帶到自在的狂喜中。但是幽雅還是根本要求,不能完全不收斂,在地板上亂跳全無章法。

佛拉明哥基本上是單人舞,後來上了舞臺男女混跳是增加感情的張力,可以是關於愛情、關於嫉妒、關於激情、關於難解的三角關係。舞者用跺腳法,表情、彈指或響板來傳達他們的愛或怒。一個舞者可能踩出一段節奏,而另一個則相對呼應;這種「交談」是可以互訴衷曲,但更多時候是爭執不休。

佛拉明哥舞的個別動作並不帶有象徵意味。並不是舉手向天就代表祈禱,腳磨地就代表鬥牛頓腳,不像芭蕾有一套固定的動作在「講故事」。佛拉明哥動作的意義取決於舞者當場的情緒,他或她的動作是為了表達內在的自我,一樣的姿勢,可以有很不同的意義。

至於佛拉明哥花枝招展的服裝,事實上是十九世紀安達魯西亞女人穿在街上的:腰間束緊,裙擺至腳踝,蓬蓬袖,大髮夾,披肩,脹起的襯裙,以及特殊場合才有的長裙拖地(bata de cola)。現在變成舞服後,許多部份都被誇大,有的bata de cola裙拖得好長好長,有的裙擺拖至膝蓋,摺層一加再加。吉普賽人自從採用安達魯西亞式服裝後,加上斑點紋飾,寬鬆罩衫,肚臍眼前打個結,到現在還可以在街上看到這種裝扮。而男舞者的短西裝(trajes cortos)、靴子、寬邊帽保留了十九世紀安達魯西亞牧場男人的裝扮。較正式的還在白襯衫胸前與袖口打摺;較休閒的則以吉普賽的斑點花襯衫在腰間打結,外加一條斑點領巾。靴管高低隨人變化,舞臺演出為了增加音響效果,鞋底加硬墊,敲在木頭地板上鏗鏘有聲。

佛拉明哥近幾十年的發展,已經與地方舞的草根性越離越遠。而它的國際知名度也蓋過了西班牙各地的地方舞。塞維雅那因為和佛拉明哥同在南方,搭了佛拉明哥的順風車,常上國際舞臺,一九九二年奧運開幕典禮上,歐亞絲(Cristina Hoyos)出場前一大群舞者跳的就是塞維雅那(當然,塞維雅四月春會國際聞名,也是塞維雅那廣為人知的原因之一)。可是,就像鄉村吉普賽的佛拉明哥並未消失一樣,各地地方舞仍在人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節慶、歡宴決少不了它們。安達魯西亞有許多佛拉明哥歌手,在小酒吧獻唱,但並不以此為生,有的是鄰村的牧羊人,有的是巷尾的鐵匠。他們的歌喉與編唱的詞曲,卻使聽者無不動容。藝術的生活,生活的藝術,這才是人生。

二、佛拉明哥(Flamenco

摘自大英百科全書

原刊於奧羅舞訊第14

安達露西亞吉普賽人(又稱佛拉明哥人)的音樂和舞蹈。來源於吉普賽、安達露西亞、阿拉伯,也許還有西班牙猶太人的民間歌曲,根據一些學者的考證,它還來源於拜占庭和印度的宗教聖歌。從十四世紀起,它演變成為吉普賽人、阿拉伯人、猶太人以及被社會遺棄、混居於上流社會邊緣的基督教徒的歌舞。

佛拉明哥的精華是〞歌〞,常常有吉他音樂伴奏,同時表演即興舞蹈。這種音樂和舞蹈分為三類:〞深沉的〞或〞嚴肅的〞,非常憂鬱,描寫死亡、痛苦、絕望和宗教信仰的題材;〞輕鬆的〞,描寫愛情、鄉村生活和歡樂的題材;另一種則介於中間,不很深沉但同樣令人感動,往往帶有配合音樂的東方色彩的角色。在佛拉明哥舞蹈中,男子的舞步非常複雜,用腳尖和腳跟擊地踏響(稱為〞扎帕迭阿多〞),女子舞蹈按照傳統主要是顯示手和軀幹的文雅,而不是腳上功夫。特別是在〞深沉的舞蹈〞中,手臂、手和腳的動作與印度古典舞蹈非常相似。

從十九世紀起吉普賽人開始在咖啡館裡跳舞,並以此為業,於是〞佛拉明哥〞一詞首先用來稱呼他們當時的音樂和舞蹈。儘管早期的歌是不用吉他伴奏的(有些變體至今還是這樣),但在咖啡館裡吉他卻變成不可缺的樂器。佛拉明哥吉他手確實是一位精通歌舞的敏感伴奏者。在咖啡館的環境中,樂器獨奏也常見,但往往脫離了傳統型式。傳統的佛拉明哥一定要有〞杜安德〞-即音樂和舞蹈形成不可遏制的情緒控制了表演者。伴隨表演的是〞哈列奧〞,即拍手、彈指和激動的喊叫。舞蹈表演者經常捻動手指彈擊出各種複雜的節奏,常常用來伴奏佛拉明哥的響板,並不是最初吉普賽人傳統表演的一部分。

在今日,隨著公開表演的增加及商業性舞臺的壓力,經過排練的節目取代了佛拉明哥原先自娛性的表演方式。

三、塞維亞舞曲(Sevillanas

林耕

塞維亞之舞(sevillanas),不可否認,是西班牙最廣為世人熟知的民俗舞蹈。阿拉貢的霍塔(Jota)舞,加泰隆尼亞的沙當娜(sardana)舞知名度及普及性都遠不及它。西班牙當地,除了每年著名的四月春會(Feria)和羅西奧朝聖(Romeria de Rocio)外,近十幾年來,各地還興起專供人們跳塞維亞舞曲的酒店。在法、德,英、北歐、北美、南美、南非,尤其是日本,知道西班牙舞的,都能來段塞維亞舞曲。反觀國內,有所謂「西維拉那斯AB」,流傳於土風舞界十數年。雖然幾年前有楊昌雄老師請到英國老師來台教授塞維亞舞曲,不過似乎由於時間緊迫,並未在國內留下深刻的影響。於是西維AB仍為國內塞維亞舞的代言人。這實在是個有趣現象:苦練西維AB的人,很可能遇到別的塞維亞舞曲便不知所措,一出了台灣土風舞圈,就不會跳塞維亞舞曲了。

1.會跳塞維亞舞曲

所謂會跳塞維亞舞曲,首先應該是辨認得出它的音樂形式。知道舞曲的節拍構成(compas),旋律模式,才能和著節拍跳舞(a compas),就算沒聽過的旋律也能抓拍子就跳。其次,要清楚每一段時下一般通行的動作,要作個人變化必須在這個框架之內。如此才能和一個素昧平生的舞伴共舞,該換位時不會立在原處或提早動作,該結束時可以應聲擺出漂亮的姿勢。有了這些基礎,在三洋五洲內跳塞維亞舞曲就可以隨心所欲而不踰矩。

2.塞維亞舞曲的音樂

塞維亞舞曲的旋律部份是二拍子結構、而節奏卻是三拍子的。初聽時會很不習慣,不知該從哪一拍算起,尤其前奏通常又是自由節奏(libre),更今人難以抓對拍子做起手勢(entrada);而結束動作(Remate)用四拍,又不符合三拍子結構。

它的伴奏樂器越到現代越豐富。傳統樂器吉他還是主要的;響板及小手鼓漸漸少用(據說是受佛拉明哥影響,舞者要強調轉腕與手臂線條,故不用響板)。拍掌(Palmas)打正、反拍。在「羅西奧朝聖式」的塞維亞舞曲中也可聽到「用鳥嘴及搥鼓」(con pico y tamboril)演奏,也就是用一個三孔的小鳥嘴笛,以及掛在手臂上的搥鼓演奏。其他如鋼琴,甚至室內樂編制都已用上。西班牙現在不少專唱塞維亞舞曲的樂手樂團,每年不斷推陳出新,很有流行歌曲的態勢。

從音樂及歌詞內容來分,塞維亞舞曲有許多種,主要如下:波麗露式(boleras)、鄰里舞會式(corraleras)、聖經典故式(biblicas)、鄉野曲調式(camperas)、水手歌謠式(marineras)、禮拜儀式(liturgicas)、四月春會式(de Feria)及羅西奧朝聖式(Rocieras)。其中最後兩者是目前最為流行的。大概因為實用性高吧。每年的春會及朝聖,大家都跳塞維亞舞曲, 應此景而作,當然較有市場。

3.塞維亞舞曲的舞法

塞維亞舞是由四段不同動作組成的雙人舞,每段略有間隔。其動作最有特色者為paseo(基本步)、pasadas (舞伴換位步)、remate (結束姿勢),而且在最後一拍上,歌、樂、舞三者同時瞬間停止,舞者擺出瀟灑而挑逗的姿勢,表現出求愛舞蹈的本質。

現今的塞維亞舞受佛拉明哥影響很深,大家傳跳的都是以此種風格為主。原始風味的,大概就只能看老人家跳鄰里舞會式的塞維亞舞,他們的手臂自然抬起,不講究外張而尾端內收的力感,腳步近似隨意,卻又緊貼旋律。伴奏採用一些簡單的打擊樂,歌唱近乎叫喊,樸拙有古意。而波麗露式是十八世紀芭蕾採用西班牙地方舞蹈而成的形式,樂器伴奏以曼陀林為主,無歌唱。舞者穿軟鞋,打響板;抬腿、掂腳、彈跳等芭蕾動作融入其中,舞法也與傳統方式大異其趣。現在這種舞法只有舞蹈科班才有傳授,一般人是不會跳的。

嚴格說來,塞維亞舞曲並非佛拉明哥。但自從佛拉明哥廣受世人歡迎後,塞維亞舞曲這種地方舞也模仿佛拉明哥的身段、舞法、甚至可以變成獨舞,像佛拉明哥舞蹈(baile)一樣。所以佛拉明哥人有一句話說:「孤調(Solea)是深沈之歌(Cante Jondo)的母親,就如同塞維亞之舞是佛拉明哥舞的孩子一樣。」

要認識佛拉明哥舞,通常都從瞭解它的孩子開始。這樣做有三個好處:一、塞維亞舞曲有固定形式,固定節拍數,雖然舞步容許變化,但基本架構是固定的;二、受佛拉明哥影響後的風格可以初步訓練舞者的手臂運移(brazeo)、上身姿勢、以及一個基本踏腳法:複雙踏(redoble);三、塞維亞舞曲變化豐富,種類繁多,優美動人者有之,粗獷原始者有之,各人可取隨性選擇。

4.關於sevillanas一字

sevillanas」原來應該是「seguidillas sevillanas」(塞維亞民謠)。

它源自於「seguidillas manchegas」(曼加民謠)。曼加一地就是西班牙最有名的人物 「吉訶德先生」(Don Quigote,或譯「唐吉訶德」)的家鄉。曼加地區的民謠向南傳入安達魯西亞(Andalucia),到了塞維亞,有塞維亞民謠。十九世紀時,形容詞「sevillanas」開始實詞化,便去掉「seguidillas」不用,直接稱呼此種音樂為sevillanas。前字尾加 ”s” 是由於通常整首塞維亞舞曲是由四段結構相同的歌(copla)組成,加上 ”s” 是表示複數形。

就發音而言,國內早先譯為「西維拉那斯」,可能是受英語發音的影響。西文唸做「色比雅那斯」。若講究一點,用道地安達魯西亞腔,可能要翻譯做「色比加那」(他們常漏掉字尾S不唸)。為了中文淺顯易懂好記,筆者以意譯將之譯為「塞維亞舞(曲)」,一來其地方色彩較明;二來使用國內已經約定俗成的地名;三則避免與「西維AB」混淆,讓西維AB保留原貌,儘管學西維AB的人應該儘量知道西班牙人跳的sevillanas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