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民俗舞蹈活動的發展

一、張慶三的土風舞世界

陳芳枝

要進入張慶三的土風舞世界,應自他高中時期說起。充滿夢想、憧憬、多愁善感又極端內向的張慶三,作夢、寫文章、寫詩和打籃球,是當時的最愛,當然外加青少年時期的特徵愛慕異性。因地緣的關係,昆明街的青年會成了他放學後打籃球的最佳去處,也因此青年會的土風舞班引起他的興趣。每當打完籃球,必定到舞蹈教室欣賞會員們跳舞,久而久之引起當時的老師,師大體育系教授朱復昌的注意,而引他進入社團開始學舞,而朱復昌教授、邵平男先生,及青年會諸多的前輩都成了後來他在土風舞及康樂活動中影響至深的人。在這時,他也由內向一變而為活潑、且熱衷活動的人。

建中畢業後進入師大物理系的張慶三,課餘之暇擔任青年會土風舞指導,主持國際學舍並改組師大博欣社成為當時最大的社團,尤其土風舞社,每星期晚會總是將當時的「樂群堂」擠得滿滿的,此外,他也經常和台南師院的李翩翩教授、台中師院的張麗珠教授、東海大學的陳惠珠教授、台東師院的李鳳琴教授,及台北實踐家專的教授等各地的老師教授們交換土風舞資訊,並巡迴台灣全省做土風舞教學。當時教材內容包括簡單的巴爾幹地區舞蹈、歐洲舞蹈、各國的簡易舞蹈。在資訊並不發達,教材得來不易的當時,這些舞蹈已夠讓愛舞者跳得不亦樂乎。

在他推展土風舞的過程中逐漸體認到土風舞除了娛樂、運動、交誼.等諸多功能外,尚有它在舞臺表演的價值(雖然當時有人極力反對此種看法)。因此在師大博欣社幹部及社員的共同努力下,民國54年嘗試舉辦了第一屆表演會。當時採台下演出的方式,因經費的不足,許多服裝配件(如北歐的帽子、圍裙、墨西哥的帽子)都是用皺紋紙、厚紙板製作而成。第一屆表演會受到許多人的讚賞,更肯定了土風舞在表演上的價值,因此第二年在國際學舍湯銘新教授的支持下,更大膽的嘗試舞臺上的表演方式,並廣招各大專院校的優秀舞者。這次的演出獲得更大的迴響和肯定,而這個國際學舍土風舞表演團即為今日弦歌民俗舞團的前身。

由於當時救國團執行長宋時選先生的遊說再三,當兵回來後的張慶三選擇了救國團總團部活動組的工作,土風舞的內容及推展有了大幅度的改變。他創辦了土風舞康輔人員研習會、康樂輔導人員研習會、省訓團土輔、康輔,不僅大力推展土風舞及康樂活動至全省各角落及中小學,也有不少的創作,如中國的土風舞、以外國的優美音樂編曲而成的雙人舞、康樂歌曲的作詞、作曲、團體遊戲等。都出自於當時他本人或其他老師、學員們共同的創作。新格唱片公司請他填寫數首歌的歌詞,如夜玫瑰、甜蜜如今晚、蘋果花(即土風舞中的烽火女郎).等,也都是當時的作品。而救國團土輔階段的土風舞教材則包括了湯銘新教授由國外帶回,楊昌雄老師參加緬因camp、部份取自日本國舞聯盟,再加上當時創作的中國舞及雙人舞等等。

民國66年,在一個機會裡,張慶三參加了美國的假日營,於營中介紹了幾首中國舞,也學到了一些巴爾幹舞,回國後一面推廣,一方面將過去部份不正確的巴爾幹舞跳法作修正。68年起的連續三年,張慶三及本人受邀至聖地牙哥大學舞蹈營及太平洋大學舞蹈營擔任中國舞教師。記憶最深刻的是民國70年的Stockton Camp,週六安排的是中國晚宴及晚會,當時許多營友們特地穿著在洛杉磯、舊金山等地區中國城買的中國服裝來參加晚宴,餐廳的廚師們學做中國料理,不僅如此,晚會的會場吊著許多中國式的燈籠,四周牆上畫著龍的圖案,晚會中還特地由方舞專家Jerry Helt以中國舞的音樂配上方舞的口令,將舞會帶至最高潮,令我們感到無限的榮耀,終身難忘。

民國70年起,因有多次參與國外營隊的機會,深受國外營隊的自由型態影響,而這種型態和張慶三在救國團所辦的傳統營隊全然不同,為了能到國外去吸收更多土風舞資訊,也期望能創辦不同於救國團營隊,能有更自由舉辦活動的空間,決定辭去救國團工作,而在同年,創辦了亞洲土風舞營,也和一群愛好活動的學生們創立了弦歌公司,繼續舞蹈及康樂活動的推廣。

1979年聖地牙哥Camp時,因主辦人的極力推薦,安排了狄克(Dick)在台灣的workshop,當時帶來了不少的巴爾幹舞,也在同時我們受到波蘭的愛達(Ada)老師特別的指導,不僅對波蘭舞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和認識,因此回國後致力於波蘭舞的推展,不但在弦歌舞團以愛達訓練我們的方式來嚴格訓練團員,更安排愛達老師到第三屆亞營來,使得波蘭舞流行一時。1980、1981,在受邀至太平洋大學舞蹈營教舞的同時,帶回了塞爾維亞、土耳其、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亞、俄羅斯.等許多國家的好舞,也認識了不少世界知名的專職土風舞教師,計畫著有一天能將這些優秀老師都請到國內,讓國內愛舞者也有機會一睹他們的丰采。

由於大多數受邀在亞洲營教舞的外國老師通常也為了弦歌舞團編排舞臺的表演舞蹈,因而弦歌民俗舞團辦了數度公演,而它帶動了國內各大專院校的系際土風舞比賽、舞展.等。此後國外土風舞資訊,獲得較易,各校開始自國外土風舞錄影帶中學習各國舞蹈,而在系際比賽或舞展中演出,使土風舞的表演與風氣盛極一時。

第八屆亞營結束後,張慶三與本人受邀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教授土風舞及康樂活動,出發前幾天他突感身體不適,因當時醫院無法確定病因,醫生囑咐回國後再做詳細的檢查,為了早已安排的課程,帶著病痛的身體前往。雖然身體發燒,又極端不適,但還是完成了第一站新加坡的教學,到了第二站馬來西亞忍著病痛接受活動前的記者招待會後,他便住進馬來西亞檳城的一所醫院,但他仍然不希望取消原訂課程,屬意本人一定要完成。就在這一段期間,醫院診斷報告確定他罹患肝癌。回國後即刻住進榮總就醫,惟不到2個月時間就離開人間。每次憶起往事,恍如昨日,在榮總病床上曾一再叮囑本人土風舞活動一定要繼續,人才的培養不可間斷,舞團絕對不要輕言解散。這些話言猶在耳,卻也已過了13年。而他大半輩子的人生幾乎與土風舞和康樂活動為伍,在台灣的土風舞及康樂活動的推展中,有著他一點一滴辛苦耕耘的足跡。自從第9屆亞營,本人接下了他所遺留的重擔,由摸索開始,想朝著他未竟的志願、目標去努力。記得在他剛過世的那幾年,經常在遇到困難問題時,想找他解決,想問他放資料的所在.等,才意識到他早已不在人世。在接辦亞營之初,對一個無行政工作經驗的本人,確實是件艱難而又沈重的負擔,雖然亞營接辦之後已經歷了26屆,舉辦活動的方式也已駕輕就熟,然而礙於種種因素,當初的理想、目標卻一直未能實現,是令本人深感無奈和遺憾的。

回顧土風舞在台灣40年,可能因時空條件、不同的領導人,而使流行的土風舞在各時期有著不同的面貌,而土風舞資訊得來較過去容易的今天,這種變化更大。但無論如何,身為當今土風舞的推動者,有指引學習者正確的方向和觀念的責任,避免愛舞者、學舞者,只求學更多新舞,而忽略了正確認識各種舞蹈的必要性,想來這應該是今日身為土風舞推動者省思的課題吧!

二、土風舞活動多元化的可能性

黃文宏

今天要談民俗舞蹈活動多元化發展的可能性,在時間座標上的位置,基本上是從現在一直延伸至未來,但是做展望之前,有一些過往的重要線索,是我們思考及推論的重要依據:

(1) 具體成型的原始活動風貌

1940年在美國所舉辦的世界萬國博覽會中,Michael Herman這位當時30歲的烏克蘭裔的美國人,成功的將民俗舞蹈和民俗音樂結合成一獨特而可資辨認的風貌,稱之為Folk Dance,在這之後的五十多年,這項活動的一些基本特質並沒有多大的變化。

(2) Folk Dance的媒介與傳播

1950年代李凱荷頓由美國國務院延聘派遣,巡迴世界各地做民俗舞蹈的推廣教學,這其中當然包括了當時與美國有邦交關係的台灣在內.

其次在美國本土,由於身為世界民族大融爐的所在,更易於透過一定的整合模式使這項活動的內容和型式,更加豐富而精彩.

再者隨著民俗舞蹈在各地的落地生根,逐漸形成新的活動重鎮,好比說荷蘭,德國,日本,台灣;且因科技的進步,使媒介與傳播的速度和形式,更加快速而完整.

(3) 參與人口興替變化

和許多活動一樣,經歷初創期,而後進入急速成長擴充,再一段持續的高原期,而今進入緩降期.在世界各地民俗舞蹈發展較早且較具規模的地區,活動人口普遍存有新血輪吸收不易,舊人口老化凋零的現象.

在台灣除了上述的一些共同現象之外,另有一些屬於台灣本土的重要現象,值得我們納入思考:

(1) 政經環境及條件的改變

40到60年代,美國文化強勢輸入是一個要因,同時解嚴之前的台灣舞蹈生態其實是屬於御用文化式的生態,充滿官方禁止,官方鼓勵,這種二分法的模式.但是福是禍殊難定論,因為今日現況正處於兩個極端----一端是自怨自憐的棄兒狀態,另一端卻是充滿自信的旺盛活動力.

(2) 活動人口質與量的變化

從早期官方鼓勵提倡時,學校,機關,團體等只要有管道可通達的,莫不紛紛成立社團班隊,甚至到了70年代初期,更有一股全民舞的風潮,但隨著舞禁的開放,舞蹈的內容漸趨分岐,終至今日的形同陌路.

而此一活動內容的變化,更牽動舞蹈人口的變化,整體而言,舞蹈人口在台灣倒是沒有多少變化,但是一旦散入不同項目的領域時,便相形減少,比如社交舞,晨間媽媽運動舞,標準舞,以及民俗舞蹈等,人口的分散在某種程度上亦是活動人氣的渙散.

(3) 舞蹈內涵的分水嶺-70年代

由於在早期未解嚴的時代,一些東歐共產國家的民俗舞蹈老師,或是一些舞蹈資料,是被禁止或不被鼓勵進入台灣的,同時台灣內部亦存有舞禁(60年代的行政革新明令禁止公務人員跳交際舞),唯一許可並鼓勵的是土風舞,於是具社交功能的雙人舞成為70年代前的主流型態,數量龐大的華爾滋,探戈等以土風舞的形式和名稱被傳播著,直到進入70年代時陸續有一些外籍老師帶入一些真正是民俗舞蹈的素材,台灣的眼界才逐漸開闊起來,

以上所述各點其實只是基本骨架而已,稱之為任督二脈可也!其他重要的關節點其實還不少,但礙於時間關係無法在此一一詳述!但在談民俗舞蹈活動多元化的可能性之前,尚有幾點現象須留意的,其一是電腦科技及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應用,使幾乎任何事物的傳播做到無國界無時差,其二是高科技產品的量產,從以往的LP,tape,VHS,CD,LD,V-8,Hi-8,MD,VCD,一直到數位像機,乃至未來的DVD,影音資料的保存流傳及轉換,將帶來全新的世代,其三觀光旅行的人次更加的頻繁,休閒活動的需求量增加;在瞭解一些背景資料之後,我們來談一談民俗舞蹈活動多元化的可能性及一些相關的看法:

(1) Folk Dance活動的本質是跳舞

Folk Dance這項活動的基本特質和活動方式就是跳舞,一旦不跳舞,任何附加的活動或型式,是沒多大意義的!你能想像一個擁有一千張舞蹈音樂CD,一千卷民俗舞蹈錄影帶的人,居然不跳舞,不參加活動嗎?這給我的感覺,套句武俠小說的話來解釋就是"一個擁有九陰真經的武功被廢者"

(2) 質與量的平衡

民俗舞蹈有什麼迷人之處,讓人如此執迷不悔?!其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它沒有一定看待的標準----一個優秀的資深舞者,你可以罵他跳得很差,因為他跳各國的舞都同一個"味道",你也可以稱讚一個扎手扎腳的舞者,因為他跳得很開心!

任何活動的考量也不過是質和量的平衡與取捨,跳一年的和跳十年的必然需求不同,年輕的和年長的口味也不會全然一致,一把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是質和量平衡的時代,也是大眾和分眾的時代.

(3) 跳舞之外可附加些什麼

這在國外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在台灣尚未做到或尚未普及,好比說餐飲,很多人跳過一大堆希臘舞,但你有沒有吃過道地的希臘餐?好比說有人跳過萊啦萊啦(又稱夜半無人私語時),跳舞用的音樂可能很熟悉,但你是否注意到知名歌手Nana和Esther也都曾演唱並出版CD?又好比說許多人跳過夏威夷舞,也去過夏威夷,但你可曾到當地居民的小酒館體驗這樣的舞蹈在他們日常生活中是個什麼樣的面貌?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國內有一套旅遊錄影帶,在土耳其的那卷有湯匙舞的鏡頭,在墨西哥那卷有鬥牛舞的鏡頭----!

餐飲,音樂,影像資料,旅遊----等等,其實都可以單獨或複合的與民俗舞蹈結合在一起!

別忘了,所謂附加,是有,則豐富原有的跳舞本質,若沒有,也沒啥大不了的事!

(PS:大家能否想像若那天請知名歌手蔡琴錄唱那瑪旋律,扎那麥卡,墨西哥人等舞曲,那將會是什麼情景----?!)

(4) 活動人口的反照

我們常自稱我們民俗舞蹈界如何如何,或土風舞圈如何如何,但說穿了就是這些面孔,一年當中辦好幾個營隊,也不過就是這些人在掏腰包參加!

讓我們向後轉吧!我們一旦換一個角度看活動人口的時候,就會發現民俗舞蹈在台灣其實還是充滿利基的,我們除了可珍惜現有的舞蹈人口外,我們尚有一片未經開發耕耘的廣大園地.

(5) International或專題性

在台灣我們一直都是以國際民俗舞蹈為活動的方式,歷年來常有舞友,包括我個人在內,對美國,日本有專題性的社團(專跳匈牙利舞,波蘭舞,馬其頓舞----等等)而羨慕不已;但是現在我個人卻不再那麼羨慕專題性社團了,一方面是台灣還不到這樣的環境與條件,另一方面仍舊是質與量的因素,我堅信一個有活力的社團,一群有心且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要夠努力,且持續的努力,那麼不論大眾的international還是分眾的專題性program,應該都可以做出一些成績的!

(6) 社區社團及新型營隊

如同社區早晨媽媽運動舞一般,我們能否推廣成立社區班隊,跳一些無壓力的舞,跳一些可以認識新朋友的舞,定期聚餐、聯歡、辦旅遊,鼓勵全家參加,老少同堂.

原有的資深舞友能不能接受一個高消費的假日營?!選一個週末,請一位大師級的專家來台灣做專題教學,住五星級飯店,吃歐式自助餐,溫水游泳池烤肉聯歡,教學錄影帶,音樂,文字資料,營友通訊錄等等,整理成套,營隊結束時人手一套帶回去紀念!

籌辦中小學教師舞蹈研習,安排適當比例的世界民俗舞蹈素材,讓這些東西有機會往下扎根!

(7) 開放的天空

隨著廣電法的解禁,台灣的天空其實是很熱鬧的,常常有現場節目在call in或call out,要不然就在心情點播;那我們能不能也來點播?!或乾脆向電台租一個時段,播兩個鐘頭的民俗舞曲,聯歡時只需開Tuner,連DJ都省了!!

最好是像老朋友毅夫摩洛在加拿大一樣,自己擁有一個電台,撇開商業考量不談,folk music愛怎麼搞就怎麼搞,多cool啊!!

(8) 社團學分

可不可能說服教育部,訂定學生參加社團的考量標準,並給予學分的承認?!我看也是很難!但只要有一些制度面的鼓勵,引導和規劃,讓學生把民俗舞蹈當一回事,那他未來繼續留下來跳舞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9) 文藝季或商業遊樂區

區域性社團或素有往來傳統的社團,可否考量連手排舞,並在當地的文藝季時參加表演,與民眾同樂,讓民俗舞蹈隨處可見!

在旅遊淡季時,一般遊樂區並不聘請外國表演團體駐區表演,但又需要有一定的節目演出,那我們可否提供教育訓練,讓園區的工作人員也能粉墨登場,做一場精彩的舞蹈表演?!

(10) 高品質的舞會

現在的女孩會不會再穿起美麗的圓裙,與她心儀的男孩,再跳起飛揚的華爾茲?拘謹的東方民族可不可能接受一場不斷換舞伴的舞會?有沒有可能爸爸帶著女兒跳華爾茲,媽媽帶著兒子跳Tango,或是媽媽領著女兒跳女子舞,爸爸帶著兒子跳男子舞----.硬體設備其實砸錢就有,而高品質的舞會應該是讓所有參與者都有所感動的舞會吧?!

信手拈來不免零碎,但走筆至此,民俗舞蹈多元化的可能,絕對是肯定的!在90年代的今天,驀然回首,前塵往事歷歷在目,如今我們又何嘗不是站在另一個分水嶺上呢?!做或不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