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日本民間舞蹈


陳芳枝翻譯整理

2001.7.

日本的舞蹈廣泛來區分,可分為舞樂、能、狂言及民俗藝能。就一般來分,則分為歌舞伎舞蹈、地唄(ㄅㄞ`)舞、民舞(即民誦)及流行歌舞等。

" 舞樂 "-只存在貴族社會中,是屬於宮廷的慶典舞。

" 能、狂言 "-保存於武士家族," "是一種面具舞,能、狂言都屬於古典舞,而非一般民眾的舞。

" 民俗藝能 "-具各地方獨特的文化及地區的特色,被各地區所保存。

" 地唄舞 "-在日本關西(指大板地區)又稱『座敷舞』,它是由面具舞演變而來。

" 歌舞伎舞蹈 "-盛行於日本關東(指大東京地區),它是由名舞者在劇場所跳的。

西元1947(昭和22),成立日本舞蹈家集團,1950(昭和25)成立創作舞蹈藝術家團體,促進日本舞蹈的發展及確立新的方向。1952(昭和27),日本舞蹈開始較蓬勃的發展。現代的日本舞蹈源自傳統的歌舞伎舞蹈、舞蹈專門家的舞蹈系統、地唄的舞蹈系統及花柳界的舞蹈系統;而且分為許多流派,目前在諸多流派中,西川流派的分支 " 花柳流 " 最流行。近年來一些日本舞的專家們,以名為" 日本舞蹈 " 教授此類舞蹈為業,並將這類舞蹈歸類於藝術舞蹈,朝著日本舞蹈是屬於有藝術價值的民族舞蹈的理念努力傳承和發展。而在新的日本舞蹈發展上貢獻最大的,可算是第一代的藤蔭靜江女士。

學習日本舞蹈,舞者必須由練習禮儀開始入門,接著練習衣著的穿法、站姿、坐姿、走路的姿態及音樂文學都是學習的範圍。雖然日本舞蹈家們努力傳授,但是一般人認為,學習日本舞蹈所花費的金錢多,時間長,對每一學習項目的要求很嚴格,因而減少學習者學習的慾望,再一方面,今天吸引年青人的東西太多,也使得學習日本舞蹈的年青人更少,因而令日本舞蹈家們為日本舞蹈的傳承而擔憂。日本舞蹈是日本人經過四百多年小心翼翼保存下來的,它是日本人重要的文化遺產,因此日本舞蹈家們認為,無論如何都要努力將之傳承下去。近幾年來有部分日本舞的老師,到臺灣來開班授徒,有一些媽媽土風舞班的老師們參加,部分老師不但學有專精,還購買各種舞蹈用道具及服飾,甚至遠赴日本參加檢訂考試,實在可佩。

在本屆亞營中,日本老師所介紹的是屬於民舞;日本民舞和日本舞蹈(是指現在一般日本舞專家所認定的)兩者間之區別,根據日本民舞指導者的說法有兩種;一為日本民舞跳法的基本,來自日本舞蹈,另一說法則認為民舞和日本舞蹈基本上是屬於不同的舞蹈;民舞是各地方長時間自然形成的。因此以下就民舞做較深入的介紹,供各位參考。

日本民舞:

一、 分類:(1和信仰有關的舞。2和勞動或工作有關的舞。3和娛樂有關的舞。

二、 特性:如同世界各國的民俗舞,它和居民及實際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深植人們於生活中,例如古代社會,人們以動作來表達他們的信仰、勞動或戰鬥,逐漸形成固定的動作保存下來,而成為一種舞蹈。在日本埼玉縣大里郡的一處古墳中,挖掘出一對舞蹈姿態的陶土人形,據了解是3~4世紀時代的作品,是日本東北一帶,打大鼓產生的節拍來跳的一種民舞舞姿人形。民舞形成的基本條件及特性,歸納如下:

1)、自然性:是在自然情形下所形成。

2)、傳承性:在居民中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3)、社會性:它是形成集團的原因之一。

4)、真實性:它是人們最真實的生活習性的一面。

5)、鄉土性:具濃厚的鄉土特色。

綜合以上特性,更可以瞭解到,日本民舞即群居的鄉民,反應生活感情的舞,而後被傳承下來的自然產物。

三、 現狀:在日本各縣市鄉村幾乎都有民舞的團體,大部分的團體是在戰後成立的。昭和36年日本Folk Dance 連盟,設立民舞部門,名為" 全日本民舞連盟 ",成立了實質的民舞全國組織,也帶動全國的民舞活動更加蓬勃。這些民舞團體設立的目地,除了享受舞中的樂趣,也是會員間聯絡感情的橋樑。近年來它也成為主婦們的娛樂及運動,而青少年學民舞,更有將鄉土民舞保存及傳承的作用。目前參加民舞的人,以年過40以上的家庭主婦為最多,究其原因,可能是一般年過40的婦女,孩子大都已長大,經濟情況也較穩定,有錢有閒的情況下,為了多認識朋友,進而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民舞就成了她們的選擇。因而民舞的參加者女多於男,高年齡層,而男性及年輕人就較沒興趣參與。近幾年來民舞愛好者的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100人以上的大民舞團體中,青一色為婦女的團體為數不少;從中也可一窺日本民舞的特色。目前日本約有一萬曲以上的民謠,大部分都已配上民舞動作,介紹至臺灣的,如東京音頭、炭坑節、和樂舞、花笠音頭----等都是民舞。民舞的型態,60%以圓圈來跳,再就是簡單的舞臺表演型及新舞蹈等。

圓圈型的民舞-例如1、花笠音頭。2、白濱音頭。3、相馬盆唄。-----等。

舞臺表演型-----例如1、黑田節。2、花笠舞誦。3、相川音頭。----等。

新舞蹈-----------例如1、花之鼓笛隊。2、黑田節。3、王將。----等。

日本民舞 ( )

一、盆舞之起源

" "這個字日本人發音為" Bon "" "發音為" Odori ",它和佛教有著密切關聯,盆舞慶典在日本已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通常在八月舉行(即陰曆七月)。意味著已逝的祖先及其親友們團聚的一種方式,傳統上慶典會連續三天,第一天人們到墓園,點火來引導死者的亡魂回到自己的家,直到第三天。" 盆舞 "在日本全國相當普遍,慶典時不分男女老少,聚集在各地區的寺廟、神殿或開放的空間,中央建一座高的平台,平台上安排樂師演奏,配合歌唱,人們繞著平台跳盆舞。此種慶典舞不僅只是為懷念死去的親友而舞,也會在婚禮、新房舍的落成及慶豐收等場合跳。

二、何時跳 " 盆舞 "

通常是在八月十三、十四、十五日舉行,但是,八月份幾乎都有盆舞的慶典在日本各地舉行。如日本人熟悉名為 "Etchu Owara(越中舞) "的新瀉縣盆舞,通常會在九月的第一個星期舉行;因為九月是日本颱風季節,經常造成田園重大的損失,因而以盆舞的慶典來祈求上蒼保祐他們免受颱風侵襲,農作物能豐收。

盆舞的慶典,一般由夜晚開始,延續至午夜,人們提著燈籠,以便亡魂易找到自己親友與之相聚。在日本歧阜縣為大家所熟悉的"Gujo Odori"(Gujo 舞即郡上舞),部分地區由七月底開始,另一些地區則一個地區慶典結束再接另一地區。每年八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日,全村的人們及許多的觀光客,經常由夜晚開始跳,直到黎明。

三、在那裡跳

早期,人們在寺廟大廳或亡生者家中跳,惟有些人家裡沒有足夠跳舞

空間,再一方面,慶典中參予跳舞的人也愈來愈多,因而寺廟或神殿就成為舉行盆舞慶典的最適合場所。另一方面,有錢人他有較大的房子及庭院,因此這裡也成為慶典場地的另一選擇。有時人們在神殿或寺廟中跳盆舞,舞入高潮時,會跳到屋外、到街上,甚至於移動舞台,引導舞者至街上跳舞遊行,然後到另一個廣場繼續跳舞。

四、參加的成員

如同世界各國的民俗舞蹈,在今天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加入跳舞的群眾中,但是,日本神道的古老禮節中規定較為嚴格,認為唯有未婚的年青少女,才能成為神明的舞者。今天的日本,許多未婚的青年男女,藉著盆舞的慶典,選擇心儀的對象,而他們的雙親,也認為是選媳婦或女婿很好的機會。有一首這種心境寫照的歌謠,其歌詞意為 " 舞中跳的最優雅的女孩,將是我的新娘"

一般所指的盆舞,和皇室、武士家庭或貴族們所跳較複雜型態的舞是有所區別,它是屬於一般人都能加入的類型。

五、舞蹈隊形

最常見的盆舞,是以圓圈的隊型來跳,他們深信亡者的靈魂會來到圓的中心。亡者親友通常在內圈跳舞,歌者以佛教的歌曲來祈福,所有的人們以歌唱和舞蹈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傷痛,懷念亡者及過去和亡者們一起生活的日子,因而佛教即以 " 再怎麼心愛的人,總有一天,必需要離開我們的 "這樣一句話,來安慰失去親友的人們。日本秋田縣有名為 " Nishi-monai " 的盆舞,這個舞的特色是,舞者手持扇子或傘,以Tenugui(質料和Yugata相同的長條巾)綁住頭,圍繞著熊熊大火跳舞,他們認為死者的靈魂借由這些道具,才能回到人間與親人相聚。

六、服飾及道具

跳盆舞時舞者通常穿名為" Yugata "的服飾,它是用薄的棉布做成的,年青女孩穿色彩多而亮麗的,而年長者穿較為樸素。之所以穿" Yugata ",據說是因為衣服的式樣可避免舞者在跳舞過程中,做高跳、高躍及高踢等的動作(這可以由民舞中幾乎沒有前面所列的動作印證)。但是,並無特別限制,任何人穿任何服飾也都可以參加。足部穿名為" Zori "的日式便鞋(夾腳的拖鞋),白色短襪稱 " Tabi "(以白棉布做成,大拇指和其餘四指分開的樣式),人們認為白色短襪象徵著將身上的罪惡洗淨的意義。也有穿名為" Geta " 的木屐,不過近幾年來已經很少在跳盆舞時穿它;但是在舞蹈過程中,若需配合木屐踩地面所產生的音律時,則舞者還是會穿上它。

扇子(Uchiwa)、帽子、傘及Tenugui (它並非Towal毛巾,而是棉布製成類似毛巾形狀,長條形的,跳舞時綁在頭上)等道具,是跳盆舞時最常用的。在過去,人們認為藉由這些道具可以做為和神或親友之亡魂溝通的工具。現代,使用這些道具,是為了增添舞蹈的多彩繽紛。也有婦女們跳盆舞時,戴著一種以麥草手編的帽子,只因為他們認為戴這種帽子的婦女很迷人。在夜晚的舞蹈中,也有人們用扇子或毛巾將部分臉遮住,假扮成鬼怪,這種習俗,尤如歐美國家的萬聖節,當然扇子也是舞後扇涼的必備品。

也有人在跳舞時,穿一種棉製外衣,稱 " Happi " " Coolier's coat "。起初是神職人員所穿的,到後來一般人也穿。近年來被當做工作服,且經常可看見諸如園丁,製作榻榻米製作者及草席製作者等階層穿著它。在節慶時,參與者不管年齡或性別,許多人穿著這種外衣。

七、音樂

宗教的儀式中,傳統上,在會神或送神的過程,必須伴隨鈴聲、鼓聲及拍掌聲。除此之外,過程中,舞者踏步所形成的音律更為重要。經常在儀式進行中,樂師會停止演奏,代之以舞者踏步所形成的旋律。儀式中,歌唱者也扮演重要角色,它不僅使人們享受在歌聲中,也有將動作和歌聲協調一致的作用,終而達到心靈契合的最高境界。

八、舞蹈被禁止及再重現

古代只有僧人或巫師才可為神明跳舞,過去十世紀以來,一般民眾是被限制跳舞的,主要是眾多民眾聚集在一起,易引起民眾結團,而發生造反事件。不過,不管過去如何,盆舞被限制之後,在明治時代有所改變。1920~1930年受歐洲民俗運動的影響,盆舞再一次流行。日本全國的民俗節慶始於1925年日本青年中心大會堂,持續至今。雖然戰爭期間曾被迫中斷數年,然而,過去只在農村地區跳的盆舞,隨著1933年紅及一時的歌曲" Tokyo Ondo (東京音頭)",將盆舞帶進城市,誇張的是,當時這張唱片全年銷售竟高達450,000張,成為當時唱片銷售量最高者。盆舞慶典,目前已成為日本全國每年重要的節慶,也是未婚男女全年中的重要大事。

陳芳枝 2001.7.第三屆蘭陽國際舞蹈營及42屆亞營前。

參考書籍:

1、Folk Dance of Japan (Hiroyuki Ikema )

2、世界及日本的Folk Dances (日本Folk Dances連盟編)

3、日本舞蹈的基礎 ( 花柳千代 )

4、舞蹈史 ( 小林信次 )